close



很幸運自己能有機會去上人文國中小創辦人楊教授的課,也因為人文的精神及教育理念和我

很接近,即使很多觀念早早知道但聽楊教授指點及分析後發現以前的疑問及不確定性的做法

找出了更合適自己的方法,也感謝楊教授及介亭、文玲在這條路上的努力,我們的做法挑戰

了現實社會的要求及世俗眼光的期待。但我也相信這才是給予我們的孩子最好的方法。

這次我和爸比的收獲很大…我整理出我的筆記讓朋友們分享並好好的思考我們對學齡前的孩

子投注的是什麼!

*徹底的依賴才能完全獨立的機會,愈晚將孩子推出去才有完全放手的機會

* 我們常忽略了人擁有複雜且多元的「心理」,而是教育、教養的過程中心理的建全才是一切的基礎,

小三前這些都不具完備,而我們的訓示及要求對心理還未健全的孩子已超出他們負苛,常有意無意地

傷害了孩子的心理而不自覺,這樣的傷
害何時會爆發?有的人在小學、有的人在青春期。

孩子在第一階段生理成熟的反叛期(2歲左右)、以及第二階段心理成熟的反叛期(青春期)。

* 教育本就該是量身訂作、精緻且細膩的,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能依尋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架構

,提供
給孩子最適性、適才、適所的教育。

* 滿足、放心孩子的需求 - 用創意方式找出底層實際需求。

* 愛加入訓示、要求是讓孩有有更大的壓力,讓孩子認為給予的愛是不夠滿足的。

* 建立好的生活習慣的需經設計、好玩、創意帶樂趣,而不是外加的指令或告誡。

* 幼小階段和孩子約束講好的事不是一定都是百分之百達成,有可能大人也會有無法辦到的時候,需

讓孩子知道大人碰到的難處,了解現實會有即使答應了也無法辦到的事。

 相對的不要期待及要求孩子要和大人勾勾手或做約定,畢竟還是孩子心理未成熟情況下如何知道或

 期待孩子理解「誠信」,去對孩子剛說到確沒做到只是讓孩子看到自己已破壞他們自己的約定,反

 而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無能及失去對他們自己的信心,應該是說「下次你來試試看」(沒做到請家長也不

要在意)。

*孩子任何恐懼、害怕、退縮就是他們遇到困難,一而再要求去嚐試只是對他們心理產生挫敗及心理傷害,

成功為成功之母,累積成就感給予正面的學習態度,勿給予過度超越年齡的遊戲。

*手足、同儕吵架即刻抽離環境、轉移注意力,當下調解只是耗損大家的能量,同儕間找出適配的玩伴。

*足夠依賴、安全感夠自然建立品德觀念

*同理心、同情心是所有道德基楚,沒有同情孩子他的弱小、沒有同理子他不具理解,他們就沒有機會

被同理及同情,相對他們不會產生同理及同情心,即使教條的道德規範也只是表面的約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es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